当前位置 --> 网站首页 --> 新闻资讯

骨科医生该如何使用好你手中的双极电凝?

临床应用

  1、术中使用双极电凝在神经根附近烧灼可使神经根温度升高,可能引起神经根热损伤;

  2、建议外科医生将双极电凝垂直于神经根放置,或使用盐水冲洗以预防神经根损伤;3、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防止神经热损伤不够有效;

 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,为了术中清晰的手术视野及术后避免硬膜外血肿的发生,精准止血显得尤为重要,尤其是硬膜外静脉丛的止血。因此,神经根附近的血管烧灼止血是不可避免的。虽然存在神经热损伤的潜在风险,但其潜在机制和预防尚未阐明。

  使用双极在神经根附近烧灼可使神经根温度升高,引起神经根热损伤。采用盐水冲洗或双极钳垂直于神经根,可以抑制热升高,防止神经根损伤。因此,建议外科医生将双极电凝垂直于神经根放置,或使用盐水冲洗以预防神经根损伤。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防止神经热损伤不够有效。

  图注:A:双极平行神经根方向;B:双极平行神经根方向+生理盐水冲洗;C:双极垂直神经根方向。在离双极钳中点1mm处的筋膜上放置软丝温度计。功率设置为25w,烧灼时间为4秒。每次测量均从烧灼前1秒开始,持续30秒。

  双极烧灼对温度升高的影响:双极烧灼4秒后,离双极烧灼1.0mm处的平均温度从35.0±1.4℃升高到60.9±13.2℃。

  盐水冲洗效果:烧灼过程中使用盐水冲洗,离双极烧灼1mm处的温度从35.3±1.4℃升高到42.7±4.6℃。温度显著低于无盐水冲洗(60.9±13.2℃ VS 42.7±4.6℃,p<0.01)。

  双极电凝方向改变的效果:垂直放置双极钳,双极烧灼后距双极烧灼1mm处温度由35.9±1.1℃升高至40.4±2.5℃。与平行方向比较,差异有显著性(p<0.01)。

  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的效果:虽然损伤轴突的平均数(26.8±11.1)显著低于对照组(p<0.01),但相比仍然显著高于假手术组(p<0.01)。

  一些注意事项

  1、对电凝镊的规定:

  (1)需选用高硬度的金属材料制造,不变形,不被侵蚀;镊尖的接触面需达到高度光滑。(2)镊尖宽度较常用为0.9和0.6mm两种。(3)镊子的总长度较常用为16cm和19cm两种,偶而深部需用22cm长的;均采用膝状。(4)镊尖的形状最常用的为直形;有时,需用直角向下弯曲形和直角向上弯曲形的镊尖。(5)除镊尖外,其余部分经绝缘处理。

  2、对电凝输出的规定:一般止血用的电凝输出为1~4(负载100Ω时,相当于6~22瓦),常用的电凝输出为2~3,(相当于12~17瓦)。

  3、电凝血管是否完善的术中观察标准

  电凝完善:

  (1)经电凝后,血管颜色先从紫红变白,然后变成褐黄色;管壁仍保持一定的柔韧性。

  (2)血管皱缩,血管直径明显变小,约为原血管直径的一半;血管电凝的长度为其直径的2~4倍。

  (3)电凝完毕时,镊尖与血管壁不发生粘连。

  (4)一般的外力如牵拉、吸引或血压、颅压升高等作用,不致引起出血。

  电凝过度:(1)血管颜色由褐黄变为焦黑,管壁硬而脆。(2)血管剧烈皱缩,直径不及原来的1/3。(3)镊尖与管壁可能发生粘连。(4)经不起外力的轻微影响,易断裂出血。

  电凝不足:

  (1)血管颜色由紫红仅变为白色。(2)血管皱缩很少,血管直径未明显变小或变小后旋即又扩大;或血管电凝的长度不够。

  (3)经不起外力的轻微影响而再次出血。

  4、双极电凝止血方法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六点要领:(1)选用较宽的镊尖(最常用0.9mm)和较低的电凝输出(最常用2.5),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。(2)间断电凝法:不易发生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。每次电凝约0.5秒,重复多次,直至达到电凝完善标准。(3)移行递增电凝法:对较大的动脉,从血管近端向远端逐渐移行电凝,并逐渐增加间断电凝的次数,直至远端血管电凝表面发黑为止,在发黑处剪断血管。(4)阻断血流电凝法:用于直径>2mm的动脉,或血流异常快速的血管(如AVM),先用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,再进行电凝;可更安全,更易于达到完善电凝。(5)血管灼闭区的长度争取达到其直径的2~4倍,并尽量靠远侧剪断。(6)电凝前必须用生理盐水湿润血管壁,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。

  5、各种组织的电凝止血方法:(1)头皮:头皮的止血以用止血钳钳拉帽状腱膜为主,皮瓣游离侧则以使用头皮夹为主;需用电凝止血时,一般用单极,如果用双极,镊尖宽度为0.9mm,电凝输出为2.5或3.切口遇较大动脉时,可解剖一段后先电凝再切断。如血管被切断,则先用止血钳夹住血管,在止血钳的缝隙内电凝血管断端后,撤去止血钳,再电凝被止血钳夹过的那段血管。距头皮表面已很近的皮内小出血点不必电凝,以免造成头皮坏死,影响愈合。(2)肌肉:一般用单极电凝止血,如用双极,镊尖宽度为0.9mm,电凝输出为2或2.5,常在肌纤维间白色的结缔组织内找到出血的血管。(3)肿瘤组织:肿瘤表面血管的电凝一般用0.9mm宽的镊尖,电凝输出1~2,若为毁损肿瘤组织(如扁平脑膜瘤等),一般用单极电凝较方便,可选用圈状、球状等烧灼电极;若用双极,为提高其毁损效率,则需用0.6或0.4mm宽的镊尖和较大的电凝输出(4~8)。电凝时镊尖距离可较大(约2~3mm)以增大毁损范围;时间可较长,以增加毁损深度,电凝时须不断用生理盐水冲洗,以避免镊尖与组织粘连。(4)硬膜:镊尖宽度为0.9mm,电凝输出用2或2.5,切开硬膜前沿硬膜切口将所能见到的血管——电凝,较大的动脉(如脑膜中动脉或眶脑膜动脉等)不必将它从硬膜夹层中解剖出来,可隔着一层硬膜组织,两镊尖沿血管两旁与血管平行移行电凝,直至够长的一段血管颜色变白发黄为止,也可将两镊尖放在与血管垂直方向作移行电凝,两镊尖距离约0.5~1mm。切开硬膜后如有出血,先在脑表面覆盖湿棉片,然后在硬膜夹层内电凝血管断端,止血后,再在硬膜表面将此血管电凝一段;硬膜上的电凝不宜过多,以免硬膜过度皱缩。(5)神经组织:脑组织一般用镊尖宽度为0.6mm的镊子,电凝输出用2,特殊部位如脑干、脊髓或神经上的止血,电凝输出应用1。

  6、不同血管的电凝条件:(1)动脉血管:血管直径为0.3~0.5mm时,适宜的镊尖宽度为0.6~0.9mm,电凝输出为2~2.5;血管直径大于0.5mm小于1.5mm时,适宜的镊尖宽度为0.9mm,电凝输出为2.5~3;血管直径大于1.5mm时,电凝输出为3~4,如采用阻断血流电凝法,则电凝输出可减为2。(2)湿纱布:主要用于头皮皮瓣或肌肉止血时,轻压创面后,可获得较大范围的暂时清晰创面,便于发现主要出血点施以电凝,在用吸引器协助电凝一个出血点时,用湿纱布暂压其他出血点,然后逐点止血,在寻找头皮创缘的出血点时,用湿纱布比用吸引器更为方便迅速。(3)湿棉片:在脑、脊髓或神经上止血时,用吸引器再加上湿棉片来协助寻找出血点和电凝止血,往往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对神经组织的损伤。

  双极电凝止血六大要点:

  (1)选用较宽的镊尖(最常用0.9mm)和较低的电凝输出(最常用2.5),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;(2)间断电凝法:不易发生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。每次电凝约0.5秒,重复多次,直至达到电凝完善标准;(3)移行递增电凝法:对较大的动脉,从血管近端向远端逐渐移行电凝,并逐渐增加间断电凝的次数,直至远端血管电凝表面发黑为止,在发黑处剪断血管。(4)阻断血流电凝法:用于直径>2mm的动脉,或血流异常快速的血管,先用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,再进行电凝;可更安全,更易于达到完善电凝。(5)血管灼闭区的长度争取达到其直径的2~4倍,并尽量靠远侧剪断。(6)电凝前必须用生理盐水湿润血管壁,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。

    咨询热线

    0571-64261988
    13805762508
    7*24小时服务热线

    关注微信

    扫一扫添加微信